帝國煉金術: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
作者:Anthony Reid
譯者:林瑞ISBN:9786267234167
出版社:八旗文化
出版日期:01/2023
「民族主義是最偉大的『煉金術士』,
將殖民帝國統治下如同『廢金屬』的各殖民地族群,
重新轉化為如同『黃金』的民族國家。」──安東尼.瑞德
東南亞史研究權威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
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、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
——安東尼•瑞德(Anthony Reid)——
繼博客來年度選書《東南亞史:多元而獨特,關鍵的十字路口》後又一力作
★★全球唯一中譯本、獨家收錄台灣版新序言★★
★★深度剖析二十世紀東南亞民族認同的多元及獨特性★★
印尼人/馬來人/亞齊人/巴塔克人/卡達山人……政治認同有什麼不一樣?
在一九四五年戰後的東南亞,催生新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的使命,
但這裡的民族主義又為何產生許多不被國家綁架的人?
東南亞對華人的仇恨與歧視,為何與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有關?
身為東南亞「局外人」的華人,正因大多富有、掌握經濟管理權,
導致他們備受敵視,甚至遭到一連串「排華運動」的迫害……
連「想像的共同體」都無法完全解釋,
要了解東南亞民族主義異於歐洲民族主義的特質,
就得先了解什麼是「東南亞獨特認同」!
★要理解現代東南亞國家的多元性,關鍵就在於民族主義!
來自歐洲的民族主義,如何結合東南亞傳統的族裔文化,在二十世紀建立各式各樣的民族國家?承接殖民帝國疆域的大型民族國家如印尼、馬來西亞,為何又存在著各種擁有獨特身分認同的其他民族?民族主義煉就的現代東南亞民族認同,到底有什麼獨特性?
對於這個難題,作為東南亞研究權威的安東尼.瑞德在本書中提出了深具原創性的分析。瑞德整合包括「想像的共同體」等各式民族主義理論,結合歷史學及人類學視野的實證研究,進而提出不同於以往研究的獨到觀察──
★東南亞民族認同的獨特性,在於自身歷史傳統與外來殖民帝國結構融合而成的「族裔民族主義」!
在經典著作《東南亞史》一書中,瑞德提出了古代東南亞社會具有語言多樣性、弱國家性、重視貿易等特質,而在本書中,他認為這些古代特質更體現為「厭惡國家」的文化型態:東南亞厭惡官僚體系及法律制度,重視親屬關係與宗教儀式,社會凝聚力的基礎在於族裔血緣而非國家權力。
東南亞重視族裔的傳統,沒有因為歐洲殖民統治及現代化而消失,反而隨著殖民帝國建立的統治結構、工業基礎、以及訴求「同質性」的教育系統,最終結合「反殖民帝國」的「國恥恨」激烈情緒,成為建立自我意識與民族認同、推翻殖民統治的動力來源。作者指出,「在政治認同的塑造過程中,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所扮演的角色,往往比文獻記載中的更加重要。」
★「族裔民族主義」展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數族群上,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我認同,也就是「不被國家綁架的人」!
本書回顧東南亞從殖民時期到當代的民族主義發展史,並且透過華人、馬來人、亞齊人、巴塔克人與卡達山人等案例,進一步說明。作者最終指出,東南亞自古以來的文化多樣性及重視族裔的歷史傳統,既是推動當地民族認同形成的根本力量,也是不同於歐洲或東亞地區民族主義的根本原因。
其中,華人的「族裔傳統」來自中國本土的文化認同,因此在東南亞始終被稱為「局外人」而與當地格格不入。本書對於東南亞的華人,包括菲律賓華人、馬來半島的峇峇華人、印尼華人身分認同的共通點及歧異性、他們在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,以及為何東南亞會形成類似歐洲「反猶運動」的排華風氣,都有著獨到而深入的分析。
★透過「族裔民族主義」的理論視野,以下介紹東南亞民族形成的各種具體案例:
這些案例除了馬來人以外,都是東南亞的少數族群。他們都憑藉著自身宗教或文化等歷史久遠的「族裔傳統」,而在歷史演化過程中發展出高度的身分認同。雖然這些少數族群未能建立如馬來西亞、印尼完全獨立的主權民族國家,但直到今天始終保持著鮮明的民族意識。
作者簡介
安東尼.瑞德(Anthony Reid)
東南亞史大家。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經濟與歷史學士、歷史學碩士,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。是澳洲人文科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、英國國家學術院通訊院士,現為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教授。
拿到博士學位後,最先在馬來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東南亞史,1970-1999年期間在澳洲國立大學執教,之後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至2007年,最後在澳洲坎培拉退休。
1980年代曾經主持召集劍橋東南亞經濟史。1999年前往UCLA協助創辦亞洲研究中心,2002年得到福岡亞洲文化獎的學術研究大獎,又蒙王賡武邀請而至新加坡協助成立亞洲研究中心。2010年得到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。
著有《東南亞史:多元而獨特,關鍵的十字路口》(八旗出版)、《東南亞的貿易時代:1450-1680》(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, 1450-1680)、《人民的鮮血:北蘇門答臘的革命與傳統統治的終結》(The Blood of the People: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raditional Rule in Northern Sumatra)、《印度尼西亞邊境:亞齊人和蘇門答臘的其他歷史》(An Indonesian Frontier: Acehnese and other histories of Sumatra)等書。目錄
台灣版作者新序
第一章∣民族主義與亞洲
‧亞洲民族主義類型
‧重疊的時間進程
‧後民族主義──歐洲與全球因素
‧源遠流長的諸國家──東北亞
‧對國家的厭惡──東南亞
‧個案研究──來自一個厭惡國家的島國
第二章∣了解東南亞民族主義
‧關鍵性認同標誌
‧國家與族裔的殖民構築
第三章∣身為東南亞「局外人」的華人
‧東南亞的「華人」概念
‧東南亞文獻中的「支那」
‧東南亞的歐洲人與作為「他者」的華人
‧殖民時期的華人僑民認同
‧混合語認同與都市印刷文化
‧海外華人族裔主義
‧東南亞獨立後作為「局外人」的華人
‧蘇哈托與「外來的圈內人」
‧兩次五月暴動
‧民主與差異
第四章∣馬來與它的後裔──一個鬆散類型代表的多種意義
‧馬來的起源
‧十五世紀漫長的混合認同
‧作為僑民的馬來
‧英國人對「馬來」的表述
‧「英屬馬來亞」對「馬來的土地」
‧作為種族的「馬來」
‧作為族裔民族主義的馬來民族
‧表現在革命國家主義的「馬來意識」──印尼民族
‧作為意識形態的「馬來」
第五章∣亞齊人──王朝的記憶
‧亞齊蘇丹的抵抗
‧國際關係
‧一八七三到一九四五年的抵抗主題
‧印尼境內的亞齊
‧亞齊的獨特命運──達烏德.比尤魯與哈桑.提洛
‧民主化與衝突
第六章∣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:從無國家之人到印尼僑民
‧高地歷史
‧歷史紀錄裡的「巴塔克」
‧十八世紀的漫長「孤立」
‧十九世紀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
‧族譜與認同
‧一九四○年代與「印尼」的勝利
‧新秩序繁榮與巴塔克移民
‧移民認同
‧民主政治與多層認同
第七章∣馬來西亞族裔的遲遲成形:卡達山人或杜順人
‧沙巴民族
‧卡達山人的故事
‧卡達山族裔主義
‧布米普特拉的挑戰
‧卡達山的復甦
‧杜順的挑戰
‧失去州執政權的因應
第八章∣帝國煉金術下的革命幻夢
‧革命後的印尼與聯邦馬來西亞
‧帝國疆界
‧更廣的團結
謝辭
附錄
‧地圖
‧照片
‧圖表
‧縮寫表
注釋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