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國記憶:東方霸權的崛起與落幕,一部橫跨千年的亞洲帝國史
作者:Jim Masselos
譯者:廖彥博
ISBN:9789570863710出版社:聯經出版
出版日期:07/2022
從高棉帝國崛起到日本帝國殞落,
亞洲七大帝國的興衰起落。
由世界知名傑出學者組成撰述團隊,
仔細審視亞洲七大帝國在形塑當今世界文明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。
曾經雄霸一方的亞洲,是否可能再次偉大?
◎ 9–20世紀的亞洲七大帝國:
蒙古帝國(1206–1405)
中國大明王朝(1368–1644)
高棉帝國(802–1566)
鄂圖曼帝國(1281–1922)
波斯薩非王朝(1501–1722)
印度蒙兀兒帝國(1526–1858)
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(1868–1945)
過去千年以來,亞洲是好幾個強大帝國的發源地,與歐洲互動頻繁,雙方勢均力敵。
曾經引領世界發展數百年的亞洲各大帝國,如何興起、為何沒落,對全球帶來哪些重大影響?
隨著亞洲重新崛起,它們的遺產又將如何塑造亞洲大陸的未來?
由開啟近代的十六世紀開始算起,西方歷史一直將歐洲擺在世界政治、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動能的中心位置。但是早在歐洲強權勢力開始蠶食鯨吞東方以前,亞洲本身就是好幾個大帝國的發源地。其中有些帝國威名顯赫,例如蒙古帝國、鄂圖曼帝國,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。
《帝國記憶》橫跨亞洲大陸的廣袤地帶,栩栩如生地重現了過往千年的歷史:從九世紀初東南亞的高棉帝國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國霸業的終結。書中說明這些亞洲帝國如何主導全球的地緣政治,並且對歐洲國家形成挑戰(而非歐洲強權主導世界),同時搭配地圖、大事年表與插圖,為那些造就歷史的人物、事件和其影響,提供了深具說服力的洞見。
作者簡介
吉姆.馬賽羅(Jim Masselos)
雪梨大學(University of Sidney)歷史系榮譽教授,澳洲亞洲藝術學會(Asian Arts Society of Australia)及南亞研究學會(South Asian Studies of Australia)的創始成員。對印度社會史及視覺文化有著廣泛研究,其研究主題包括現代南亞歷史、印度藝術與宗教史,以及孟買城市研究。馬賽羅已出版的著作包括2007年的《行動中的城市:孟買崛起》(The City in Action: Bombay Struggles for Power),以及合著的《隨長笛起舞:印度藝術的音樂和舞蹈》(Dancing to the Flute: Music and Dance in Indian Art)(1997年出版)。
目錄
前言 帝國遺緒/強納森.范比(Jonathan Fenby)
緒論 亞洲帝國的獨特性/吉姆.馬賽羅
帝國的元素
皇帝與帝國
帝國的經營
帝國的進步
第一章中亞:蒙古大帝國/梅天穆
成吉思汗崛起
成吉思汗身後的蒙古帝國
蒙古帝國的軍隊
政府組織
律法統治
衰弱與崩解
蒙古帝國的偉大之處
第二章中國:大明帝國/羅伯茨
明代的建立
洪武之治,一三六八-一三九八
永樂之治,一四○三-一四二四
長城與軍事挫敗
明代的專制政治
明代的經濟發展
明代的社會
明代的哲學、藝術與文學
明代的西方接觸
明代的衰弱與覆亡
第三章東南亞:高棉帝國/海倫.伊比特森.傑瑟普
孕育帝國:早年歲月
宗教與印度文化影響
「轉輪聖王」:九世紀初的四海之主
訶里訶羅洛耶:九世紀的權勢鞏固
吳哥根基:十世紀初期
宏偉的貢開
十世紀後半:重返腹地
帝國的憧憬:蘇利耶跋摩時代的國勢上升
十一世紀晚期:北方的強權
蘇利耶跋摩與吳哥窟時代
佛教定為國教:闍耶跋摩七世時代
衰弱的年代?
第四章小亞細亞及其他:鄂圖曼帝國/蓋博.雅果斯頓
鄂圖曼帝國在世界史上的重大意義
由蕞爾小邦至龐然帝國
帝國及其挑戰
軍事實力
帝國的治理
核心腹地、邊遠省分與屬邦
漫長的十九世紀與鄂圖曼的最後歲月
鄂圖曼帝國的成就
第五章 波斯帝國:薩非王朝/蘇珊.巴拜依
少年的王者之路
沙阿伊斯邁爾一世時期的建築與藝術
伊斯邁爾的覆敗及太美斯普的統治
沙阿太美斯普時期的建築與藝術
王朝內戰及阿拔斯一世繼位
薩非新都伊斯法罕,一五九八-一七二二
四海一家與王權展示
薩非王朝後期發展
薩非王朝的重要性
第六章 印度:蒙兀兒帝國/凱瑟琳.雅謝爾
蒙兀兒帝國的建立
阿克巴(一五五六-一六○五):征服與鞏固
阿克巴的國家概念
阿克巴對藝術的提倡
賈漢吉爾(一六○五-一六二七)及沙阿賈漢(一六二八-一六五八)
賈漢吉爾與沙阿賈漢時期的藝術與建築
奧朗則布(一六五八-一七○七)與後期蒙兀兒(一七○七–一八五八)
第七章日本:明治維新/ 阿麗思.倉重.提普頓
「富國強兵」
以戰建國
日俄戰爭:日本帝國主義之始
日本在臺灣及朝鮮的殖民計畫
侵華非正式帝國與戰爭之路
全面戰爭與「大東亞共榮圈」
戰敗與帝國的終結
結語 帝國落幕/吉姆.馬賽羅
西方眼中的東方
帝國的終結
新的帝國及統治者
帝國的記憶
注釋
延伸閱讀
圖片來源
本書編寫作者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