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de B 01:背影
總編輯:關震海
出版社:端傳媒
出版日期:03/2022
《Side B》創刊號是《誌》團隊籌劃已久的雜誌,全書110頁。書中受訪者,團隊以年計的時間去追蹤採訪,絕對是心血之作。人物訪問有「醫管局員工陣線」副主席羅卓堯、獨立記者陳珏明如何尋找記者之路。長篇專題有在囚者的家屬《背影》和首宗港區國安法入罪的唐英傑「光時案」;文化特輯有在2019至2021年尋訪已消失的政治打油詩詩人的足跡; 書內還記載了《誌》團隊在2021人的採訪筆記。
《Side B》創刊宣言
《誌》的成立,它本身朝向的是一間書店和一本雜誌,時代使然,很多人認識《誌》是藉着反修例事件的網上報道及記錄2019年的書籍《香港大道》而認識《誌》。
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之後,縱使腦內盤算這本雜誌何時面世,筆者也不敢向人言,怕被人嗆「瘋了嗎?」。在各大媒體倒下之後,在香港「沒有新聞」「沒有傳媒」的氛圍下,印出過百頁的雜誌《Side B》,大家都想看我們如何破舊立新,是嗎?
由書店演變成出版社,在亂世中出版雜誌,我們並不是先行者。說起亂世中的雜誌,除了有《LIFE》,日本還有岩波書店創辦人岩波茂雄先生在戰後出版的《世界》。追求多元文化、反戰的岩波茂雄,在戰前被右翼冠上共產黨的帽子,政府下了限紙令,迫令岩波書店無紙可印,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印刷計劃在戰火中付諸流水。待和平之日,他立即出版雜誌《世界》,結集不同的作家、編者、記者撰文。
戰後的印刷界將「雜誌」中「雜」的元素,在市場上謀求最大的利益,其實它們但仍不忘其理念。金庸於1968年創刊的《明周》,由日本美女濱美枝包裝,內容主軸是反共的國際新聞及本土的偵查新聞;至八十年代依舊以娛樂封面作包裝,內容已轉為人文關懷的社會專題。至今屹立不倒的雜誌,不是靠應有盡有、市場導向的內容,而是靠它的理念。
《壹週刊》講的是不畏強權,尋求真相;
《明周》記載的是香港的人情;
《世界》必然是追求和平平等的社會,至今信念不移。
《Side B》創立在黑白顛倒、無真相可言的時代,當我們看到Side A,希望讀者看到記者用生命記錄下來的「Side B」。我們翻轉它,倒轉它,挑戰一下我們固有的觀念和已篏嵌入腦袋的訊息,務求在大時代不被資訊泡沫所迷惑。我們必須向讀者坦誠,我們沒有《壹週刊》的勇氣和睿智,揭露真相到底。可是,以香港為本的獨立雜誌《Side B》仍深信人的價值和力量,建構平等的世界,不偏不倚的報道事實。《Side B》或許會叫在網絡年代成長的Z世代失望,我們印在紙上的是「已組織」的專題,一點也不「新」。這些專題是事件發生後三個月、一年或甚是數載的事件。這些專題或許在今日並不起眼,但經年月洗禮之後,它們將會是香港歷史的瑰寶。
二戰時日本實施限紙令,時至今日我們在未有限紙限墨令的形勢下,又何必太快放棄?如果你覺得世界不止有Side A,那你翻一翻《Side B》;倘若覺得一件事不應只有一面,還有側面背面,那你印出來跟人好好討論一番。
一個大時代需要一本雜誌。理念這東西,在手機是「分享」,印刷,是一種實踐。
總編輯 關震海